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的意思 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诵读

2023-04-06 09:35  ca 蜻蜓知识  浏览: 2537  作者: tiger  

对于莆田发生的2死3伤重大刑案,我已经吃瓜了好几天,看到许多评论,有官方的观点,有个人的意见。

个人感觉,众说纷纭的各种评论,总体基调是正能量的,只不过各执一词而已。

这些评论,无论是官方的,还是个人的,除了过于极端的、纯粹和稀泥的,总体上划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暴力不该被美化”;另一种是“嫌犯确实值得同情”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总的来说,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实质上的冲突,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说都是正能量的,但事实上却发生了激烈的交锋。

之所以发生观点激烈交锋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许多人对此案作了换位思考和情境代入,甚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妄加忖度。胡锡进:决不能美化莆田杀人嫌犯莆田悬赏5万缉拿2死3伤案犯

然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认为,相互交锋的两种观点,都缺乏理性的光辉。实际上,一旦偏执于某个方面,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带乱了节奏,影响公众对价值取向的判断。

作为“吃瓜群众”,我对各方的观点始终都持保留态度,直到我看到了《新华日报》昨天发布的《江东时评》:追凶与追责,一个不能少。

看到这篇评论,我认真品味了一番,感觉简直就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申论范文,至少具备申论范文的两大特质:

特质一:这篇评论充满理性光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案件的评论不偏不倚、冷静客观,这是辩证思维的重要体现。②评论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浓墨重彩,思路清,落点实。这一特质,既是对公务员思维的本质要求,也是对拟写申论文章的本质要求。

特质二:这篇评论行文比较规整。与散文式的评论有所不同的是,这篇评论结构严谨、清晰,有章法可循。可以想象,如果把一篇申论文章写成了散文式的东西,阅卷时无法一下子抓住要领。

对申论文章稍有研究的,应该扫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篇评论采取的是“起承转合”的行文手法。在往期发布的《人民日报申论范文赏析:如此畸形的“饭圈文化”必须根治!》,专门详细解读了“起承转合作文法”,这里不再赘述,想了解学习的可以戳开看看。本文主要是结合《江东时评》进行赏析↓↓↓

文章结构之一:起

“起”,指文章的开头部分。议论文开头一般有两个核心任务:①交代作文的背景、理由。②提出中心论点。对于“起承转合”结构的文章,也不例外。

原文:10月10日,福建莆田秀屿区平海镇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该案致2人死亡、3人受伤,被害人为一家祖孙四代。案发后,当地警方先后发布协查通报和悬赏通告,全力缉拿犯罪嫌疑人;针对网友反映的基层干部不作为问题,当地官方表示,所在区纪委、监委已启动调查程序,将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解析:这段文字,应该算文章的“起”。这一段虽然很短,也仅有两句话,却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也就是第一句话,简要点明了这起刑事案件的基本情况和严重性,这就是文章写作的背景、理由。

第二层意思:也就是第二句话,这句话用“;”分开了前后两个内容,前一个讲的是“追凶”,后一个讲的是“追责”,意即“追凶”与“追责”同时进行。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一种表达。

文章结构之二:承

“承”,是文章主体部分之一。

“承”的主要任务有两种情况:①顺势承接、深化主题;②论证某一观点。联系该评论看,“承”的内容属于第一种情况。

原文:这起案件连日引起全网关注,既是因为案情本身令人震惊,也与网络上一些未经证实的传闻有关。有媒体提到,这起案件或因建房纠纷而起。五年前,村民欧某中推倒老屋、翻盖新房,但遭到邻居反对和阻挠,新房一直未能建起来,当事人一家只得住在临时搭建的铁皮房内。五年来,欧某中通过各种渠道向有关部门和组织反映,都未能解决此事。近日因大风将房顶铁皮吹到邻家,欧某中受到邻居辱骂,很可能由此报复行凶。当地官方提到的“网民反映的基层干部不作为问题”,指的就是这个“隐情”。

解析:这段文字就是对“起”内容的承接、深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案件引发巨大争议的原因——“隐情”。

这一“隐情”至少包含以下四点:

第一,案件发生的起因是建房纠纷。

第二,纠纷恶化的原因是当事人建房一直受到邻居反对和阻挠,当事人一家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铁皮房内。

第三,案件最终发生的原因是,五年来,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反映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第四,案件发生的导火索是,当事人长期居住的铁皮房被大风吹到邻居家,受到邻居辱骂。

以上“隐情”,比较客观深刻地揭示了争议的本质问题,这种情形很容易让民众产生换位思考和情境代入。

文章结构之三:转

“转”,与“承”,都是文章主体部分。

“转”的主要任务也有两种情况:①从一种观点的论证,转到另一种观点的论证;②顺接上文,笔锋一转,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联系该评论看,“转”的内容属于第二种情况。

该评论“转”的部分,分为两段。

原文:不管上述传闻是否属实,这里必须首先明确指出,欧某中行凶杀人致多人伤亡,这一行为本身严重违反了我国的法律。当地警方应尽速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依法查清有关犯罪事实和动机,让其接受法律应有的惩罚。不管是否存在重大“隐情”甚至“冤情”,嫌疑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免于法律的处罚。一些网民群体对犯罪嫌疑人在道义上的同情,有可能促使全社会对这类案件的预防与干预、基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进行反思,但不应该成为司法机关依法开展工作的重大考量和判断依据。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护法律尊严的一道底线。

解析:这一段,用关联词“不管”,顺利从之前的语境,转入另一种语境,论证了“为什么要追凶”:不管上述传闻是否属实,这里必须首先明确指出,欧某中行凶杀人致多人伤亡,这一行为本身严重违反了我国的法律。

关于“为什么要追凶”,这段文字正视问题,毫不回避矛盾地提出了三点理由,甚至可谓铿锵有力:

第一,不管是“隐情”还是“冤情”,犯罪了就不可能免于法律处罚。

第二,不管人们对嫌疑人道义上多么同情,都不应该干扰依法办案。

第三,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原文: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很多时候,在重大凶案的背后,都或多或少都暴露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处理机制的失灵。尤其是在一些法治观念相对淡薄的基层社会,群众之间的大量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都要依靠基层自治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来完成。一旦这个调节机制失灵,就有可能造成矛盾的扩大和激化。莆田杀人案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许多人对此案作了换位思考和情境代入:为什么当事人老屋翻新会一拖五年总是办不成,并且向各级各部门反映也无果?在此情况下,如何才能避免当事人走向极端?这个问题不查清、不解决,就无法给外界一个负责任的交代,更无法就此举一反三、深入整改。

解析:这一段,用关联词“但”,顺利从之前的观点,转入另一个观点,论证了“为什么要追责”: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很多时候,在重大凶案的背后,都或多或少都暴露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处理机制的失灵。

同时,也铿锵有力地给出了三点理由:

第一,邻里纠纷本该基层自治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调节,为什么调剂机制失灵?

第二,当事人长期反映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解决,或者根本不去解决?

第三,当事人为什么会走向极端?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两段“转”的布局,也为下一步的“合”埋下了伏笔。

文章结构之四:合

“合”,就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两种表达方式:①写成两段,一段对策,一段结尾。②写成一段,只写结尾,可以简要提出对策、发出倡议。

原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我们更科学、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就基层而言,要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需要相关部门、单位和组织在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上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比如,民意反映渠道要上下畅通,矛盾纠纷的化解要抓早抓小,各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等等。如果因为这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失灵、失效,造成了明显后果,上级机关就应当及时开展工作,对于其中的失职、失责单位或个人展开调查、进行问责。

发生恶性治安案件,本身就是对基层治理体系的一种特殊“反馈”,对此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文过饰非。莆田凶案的追凶与追责,一个不能少。凶犯要缉拿归案,案情要调查清楚,可能存在的失职、失责要严肃追究,相关的治理短板也要尽快补齐。其他地方也应从这起案件的发生、调查和处理中汲取教训,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基层治理中的一些小问题、小矛盾,最终演变成无可挽回的大事件、大祸患。

解析: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该评论“和”的内容,就是两段,一段是对策,另一段是结尾。

其中,“合”的第一段,深化了中心论点,也算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我们更科学、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

对于写申论文章来说,这段内容非常值得学习,因为这段话体现了政府思维,也体现了公务员思维,坚持“刀刃向内”地反思问题,而没有推卸责任。

“合”的第二段,从深刻吸取教训、反思治理体系的角度,简要发出了倡议:发生恶性治安案件,本身就是对基层治理体系的一种特殊“反馈”,对此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文过饰非。

这也属于点睛之笔,也是这篇评论理性光辉的重要体现之一。

对于莆田2死3伤重大刑事案件,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TAG: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的,意思,灯不,拔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已有 40条评论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蜻蜓百科heme By 京ICP备11041704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