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再回应外滩长草 上海外滩长草图片
2023-04-10 10:15 ca 蜻蜓之家 浏览: 982 作者: tiger
翻开我的生活日记
一
最近上海敢说话的媒体越来越多了。
有个上海人从苏州回来,小区不让进,说你得让苏州的小区开个证明,上海电视台连线了一位本地律师,说居委会就是个自治组织,它没权利这么干。
隔天,小区居委就说,可以进,可以进,那个接电话的临时志愿者没讲清楚,证明是建议开,没说一定要开。
看,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力量。
还有个叫上海日报的英文媒体,在视频号里一连放出了好几集的纪录短片,几乎集集10万+。
从困在路上的大货车司机,到困在虹桥站的异乡人,从忙得昏天黑地的120急救医生,到帮忙照顾居民宠物的志愿者,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仿佛每个人都在里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有个火车站的小哥说,上海正在起死回生。有个大货车司机说,刚封那几天,看到有人在翻垃圾桶找东西吃。
光凭这两句话,上海日报就是个模子。
二
回望这两个月来,这是上海媒体少有的高光时刻。
当物资短缺的时候,某媒体说,一点都不缺,群众喜笑颜开。当外滩长草的时候,有个记者连夜奔赴现场,说外滩没长草。
就在前不久,有个叫话匣子的媒体采访了坐地铁的阿姨,感觉怎么样,记者笑着问。长这么大,都没封这么久,笑死人了哈哈哈哈。阿姨其实刚说了一半,记者就默默把话筒移开了。
郭德纲有句名言,不是我多优秀,都是同行衬托的。
回头看开头那两家媒体的报道,要在平时,也就是个很普通的报道,谈不上有多惊艳,要是再跟十年前的南方系一比,也就顶多算个及格。
可今时不同往日。
疫情以来,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很少是传统媒体做出来的。
那篇有2000多万阅读的《上海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是个叫摩耶夫人的本地自媒体人写的,还有篇讲住在电话亭里一个月的女子的,是《时尚先生》旗下的自媒体做的。
是的,这年头,正义都指望时尚媒体来维护了,当然还有上海日报这样的英文媒体。
三
疫情里,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媒体能帮助他们。
去翻看那些疫情里的求救微博,几乎每条微博的最后都会@几家上边的媒体,和几家本地媒体。
但最指望不上的也是媒体。
这些求救的人最终能得救,不是因为哪家媒体报道了他们的事,而是因为网友把他们的微博推上了热搜。
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这是南方周末的老主编左方对他部下的要求。
眼下,已经不敢奢望这些了,只要能听到句人话就谢天谢地了,只要老百姓讲话的时候别把话筒移开就是业界良心了。
想起十几年前,我在南方周末做记者,每次出去采访就像做特务一样,鬼鬼祟祟的,住酒店都是请当地线人先定好,等稿子发完了再悄悄离开。
不是有句话,叫防火防盗防记者吗。虽然当时听起来有点怪,但现在还挺怀念这句话的,说明那时候的人还怕记者,说明记者还是有点话语权的。
有朋友开玩笑说,现在的调查记者比大熊猫还珍贵。
好像真有人统计过,说不超过100个。
我想疫情里最憋屈的一群人大概就是这些调查记者以及我们这些前调查记者了。
明明可以使点力,但怎么都使不出。
当然了,现在别说记者了,连京东都进不了保供名单。
四
看到个新闻,说有家刚注册没几天的公司进了宝山一个镇的保供名单,被自媒体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
我惊讶的不是说这件事情本身,而是那个镇后来发的两封声明。
第一封声明说,这个公司没毛病,第二封声明说,都说没毛病了,还有人抓着不放,你们这是在造谣,已报警。
要是新闻业没衰败成这样,他们敢这么盛气凌人?要是今天有几百个调查记者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那些居委会大妈敢对居民那么颐指气使?
早上看到个视频,好像是石门二路街道的,小区居民跟站在门外的居委会大妈理论,说放我们出去吧,我们已经好多天没阳了。那大妈双手交叉在胸前,一脸淡定地说,现在还不行。
都在骂居委,都在吐槽各地层层加码,都在抱怨物资短缺就医无门,其实很好解决,把记者都放出去,让记者不要把话筒移开,让媒体多讲两句真话,实在不行,人话也行。
五
想起上海日报那个系列短片里有一集,讲我的苏北小老乡的,盐城东台人,在一家小区做油漆工,快完事了,小区封了,困住了,干脆就做志愿者吧,上午,挨家挨户敲门提醒居民做核酸,下午,拉着小推车送物资,每天晚上脱掉防护服,里头都是水。
但她却说一点都不累,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脱掉防护服,冲个热水澡,然后吃着邻居送的菜。“你看,这个米是几零几送的,那个肉是几零几送的。”她操着一口苏北普通话,“原来上海人是这么好的。”
多么善良的人民啊,多么可爱的人民啊,可是他们却受了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委屈,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昨天有个北京顺义的父亲发文章,说儿子突发疾病,因为救护车姗姗来迟,人走了,才32岁。刚刚看到新闻说,顺义区政府回应了这事,说要彻查到底。
我看到这个新闻,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我能做些什么,而是万一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该怎么办?我本来应该去救更多的人,现在却在担心怎么自救。
嗐,这世道。
说回开头提到的那两个报道,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为上海媒体甚至为上海挽回了一丝尊严。是个模子。期待其他的媒体和媒体老师们也能拿出他们的勇气,哪怕在最坏的时代,也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哪怕不能讲真话,也至少讲两句人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