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全文
2023-04-10 15:51 ca 蜻蜓之家 浏览: 6882 作者: tiger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最好的短篇,暗藏着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喜欢文学的朋友可以加入哦。
很多人在第一次读这小说的时候都会被它的小说名迷惑。
一朵玫瑰花?又是献给一个叫艾米丽的女人?是个爱情小说?但翻开正文才发现大大的错了,看完全文还会大吃一惊。
天,想不到你献的是这样一朵花儿。
这篇小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即使你没有读过,也会在很多媒体或者爱书人的口中听到过它的名字。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坛重量级的作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研究者并影响了无数小说家,虽然他的知名度在大众读者中并不算很高。即使我也是在年过三十后才开始阅读他的作品。
福克纳和海明威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两人创作风格、手法、题材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又都先后作为美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敌人,是朋友,是知音,两人都是独孤求败。
他们一直在暗中较劲儿,他们较劲儿的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也是和他们的作品一样闻名的。在海明威写出了他最富盛名的小说《老人与海》后,福克纳才心服口服大加赞扬,写文章说是上帝帮他(海明威)完成了这部小说,这小说是我们这一代作家里能创作的最好作品,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人可以超越。(见我写的《老人与海》读后感随笔)。
海明威以中短篇小说见长,他的长篇小说写的并不如短篇好;福克纳以长篇小说见长,他的《我弥留之际》《喧哗与躁动》等每一部都在追求开拓一种创新写法,虽然读他的小说又被人称为要“苦读”,而且我至今还没读完他的几本长篇小说。但他的中短篇小说,我曾在几年前集中看过一些。那些短篇小说大部分都不像一个单纯的短篇小说而像是从一部长篇小说中截取下来的部分,所以我个人认为他的短篇小说写的不够好。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他最好的短篇小说。如果遮上作者的名字,我在读的时候可能都不会想到是福克纳的作品,虽然那里面的人物熟悉,也是写作那个镇子,但这篇短篇小说无论从结构,小说的精炼度还是艺术手法方面都很完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完全不像是从长篇小说中截取下来的片段。所以这篇小说值得好好写一写。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一个让人心碎的美国南方女人的悲剧故事。美国内战结束之后,代表着过去旧式传统的格里尔森家族里,族长格里尔森先生出于对尊严和旧日等级的维护,赶走了所有向女儿艾米丽求婚的男人。等他去世后,艾米丽爱上了北方来的工头赫默,当她发现这个男人并不想和他结婚时就用砒霜毒死了他,并把男尸藏在了楼上她布置的“婚房”中每日同眠。直到她去世,小镇居民走进她的家中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故事听上去有点儿吓人。
世人对它的定义差不多是这样的:一个带有哥特色彩的短篇小说名作。
这里所说的哥特色彩主要是指其中对于艾米丽如行尸走肉一样的外形描写和她那个本已经荒废无人敢进去的住宅,最后结尾处的一具骷髅和一缕艾米丽的灰发更是哥特的标志性物件。
这种哥特风格在福克纳其他小说中很少见,但这里的哥特也和我们喜爱的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不同。爱伦坡的哥特主要在于故事的惊悚、人物的古怪、情节的推进等方面,他的小说像是梦魇,仿佛随时要将人吞噬。比如在《黑猫》中,是人的心虚让自己渐渐走向毁灭,比如在某篇我忘记名字的小说中,一个神秘男人抱着一口棺材上船,最后抱着棺材跳海,里面有他新婚妻子的尸体。还和我曾经写过的《夜访吸血鬼》随笔中的唯美式吸血鬼故事不同。如果书友们翻看的严肃文学够多的话,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本身具有很强戏剧性又有典型类型化的故事在经典名作中十分少见。因为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被写成斯蒂芬·金的系列惊悚恐怖通俗类小说。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却能在严肃文学中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和肯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细看看。
1、标题肯定,开篇否定,第一段让人吃惊
我们来看看这小说的第一段:
爱米丽·格里尔森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注意这最后几个字,“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看到这几个字是不是吓了一跳?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是这样,因为这句话等于把它前面写的所有的都给扇了个嘴巴。男人们的敬慕,一座纪念碑的倒下,轻盈又庄严,这些字在前面部分写出的都是对于艾米丽·格里尔森地位的肯定。可突然跳出来的“装模作样,丑中之丑”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这作者到底对艾米丽是尊敬还是不尊敬呢?
接下来,这样“自相矛盾”的话又出现了。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打1894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象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读到这里,基本可以判断作者对于艾米丽是持着一种不肯定的态度了。他对于艾米丽否定,却在前面又写她是一座纪念碑,被男人们爱慕,还是传统的化身等等,显然是作者深思熟虑后采用的写法。因为继续看下去我们就会知道,艾米丽苦守一生的传统旧时其实是不合时宜的,把自己的命运也推向了悲剧,所以前面这样写其实是为了更为增加否定效果。
2、那朵消失的玫瑰花,一直找不见
一般来说,小说名带有玫瑰花,小说里就需要出现玫瑰花。艾米丽的一生在福克纳小说中被浓缩,被精辟地勾勒出来,可是那朵玫瑰花呢?却从前到后都没有。本来,我最初以为小说会安排在葬礼举行或者发现艾米丽尸体的时候在她身旁放一朵玫瑰花,但文中直到最后才出现玫瑰字样,还是“玫瑰色的窗帘”。读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其实这篇小说正是玫瑰花所在,是福克纳献给这个传统守旧的旧式悲剧女人的一朵玫瑰花。
3、独特的“我们说”式写法
很多写艾米丽小姐的生活经历不是直接写法,而是用我们说,小镇上人说,那个妇女说,那个长官说。比如:“好象只要是一个男子,随便什么样的男子,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似的。”妇女们都这样说。还比如,“可是太太,你叫我对这件事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说。再比如,“我认为这倒不必要,”法官斯蒂芬斯说,“可能是她用的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我去跟他说说这件事。”
这样构成了一种艾米丽小姐一直活在人们的“传说”中的印象,尤其是在后面,
于是,第二天我们大家都说:“她要自杀了。”我们也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和赫默·伯隆在一块儿时,我们都说:“她要嫁给他了。”后来又说:“她还得说服他呢。”
这样的集中的我们说写法,让艾米丽的生活真相更是成了一个迷。对于在小镇生活过的人来说,每个镇子上都会有一两个“名人“被人们传说着他的近况。这样也有压缩时间的快进效果。但想想,一个女人被人这样传说了几十年也确实可怜。
4、那个惊悚的案件,它不按顺序发生!
没错!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因为我们看到中途,艾米丽小姐家中有恶臭,艾米丽小姐买老鼠药买砒霜,艾米丽小姐和工头相爱,艾米丽小姐去订购结婚用品……
我们总觉得这些一连串事件有一些联系,有点儿不对劲儿。知道最后真相揭示后才会惊讶,原来是这样!这是它能题材通俗却高于那些通俗小说的过人之处!福克纳用它精巧的,用尺子来度量的精确,一直在和读者玩捉迷藏。他给出读者一点儿线索又把你绕进另一个表象来,给你一个线索又给你绕到另一个表象来。你看的过程中以为这就是一个怪癖老女人的怪癖新闻,但其实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案件。你看完后可能都会有把它们重新按照时间顺序拼接的想法,就像当年马尔克斯读完《佩德罗·巴拉莫》时候一样。十分赞同,如果哪位书友把这个案件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拼接好了,麻烦后台发我一下。当年王小波对杜拉斯的《情人》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性工作。在麦家老师的《解密》中,也能收获同样捉迷藏式乐趣。如果是我下周要写的的霍桑侦探,恐怕他只看一半儿就能推断发生了什么事儿。
5、精确新奇的写法。
不展开,这段足以:
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她看上去象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当客人说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象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最后,让我们留一点空间给艾米丽。
小说字数不多,但能让世人都记住了艾米丽的外形和灵魂。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让后人引以为戒的。我们在过去的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大量歌颂、至少是肯定美国南方旧式生活的,比如《乱世佳人》就是著名的例子。人们喜欢怀旧,喜欢把保留旧式传统的人物当做标志代表,好像这样就守住了一种尊严。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十分常见。但,在给旧式传统以尊严和体面的同时,很少人看到,或者看到也很少有人敢于指出旧式传统的落后对于个人命运的摧残。艾米丽因为受到父亲传统的教育,她在父亲死后仍然作为一个传统的丰碑,男人们去参加她葬礼甚至穿上了南方同盟军的制服,但实际上,她本身也生活在这种枷锁中走向了毁灭。她的形象很像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曹七巧也多少代表了一点儿旧式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这一中一西两位女性人物都是旧时代的牺牲品。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喜欢文学的朋友可以加入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