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事迹 十大爱国故事

2023-04-15 20:28  ca 蜻蜓之家  浏览: 7632  作者: tiger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张玉梅,化名赵新民,1918年8月出生于无棣县便宜店一个勤劳俭朴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张瑞亭,是位知识比较渊博的开明人士,建国后曾任过县教育科科长。

张玉梅在父亲的教养下,8岁上学,14岁高小毕业,15岁考入庆云县中学读书三年,于1935年秋季毕业。他在念中学时,就怀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1935年,在学校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秋,张玉梅中学毕业后,回到本县在大屯村任小学教员。在任教期间,他不但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而且还在村子里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络进步群众,介绍发展党员,并建立了大屯村党的小组,经常开会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面临亡国的这一关键时刻,张玉梅毅然放弃教学,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1939年,张玉梅由部队转到地方工作,任沧县县长,1940年11月调到盐山县任县委书记。在这个期间,日伪军增设据点,加紧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冀鲁边区的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张玉梅认真执行上级的有关指示,积极领导群众开展了“反扫荡”斗争。他发动党的地下组织,深入农村动员进步青年参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在当时异常尖锐残酷的斗争环境中,我冀鲁边区党的各个组织都没有固定的地点,他们经常在野外过夜,吃点凉干粮,喝口凉水,睡在潮湿的地里。时间长了,张玉梅得了严重的肠胃病,身体十分瘦弱。但他一声不吭,始终保持着乐观情绪,坚持工作。1943年冬季,组织上见他病情不断加重,便决定让他去清河区住院疗养,并派了吴耀南同志来盐山县接任书记。但张玉梅深知盐山县的斗争非常激烈,认为这不是离开的时候,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于是,他向组织上再三请求留下来继续坚持工作。组织上见他态度诚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与吴耀南同志同时任盐山县委书记,一起领导盐山县的抗日工作。为了党的事业,张玉梅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张玉梅从入党那天起,就抱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革命必定会成功,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实现。正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不管生活多么苦,工作多么劳累,斗争多么残酷,他都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情绪。

1944年2月16日下午,张玉梅接到地区通知,要盐山县党、政、军干部在次日上午到军分区参加会议。张玉梅派人通知了住在附近村子的几个同志后,便住在了孚家庄。晚上召开了孚家庄党支部会议,讲了当前对敌斗争的形势与今后的任务,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不料这一情况被这个村的敌人地下线发现,于当夜报告了盐山县的汉奸队。在17日拂晓时分,敌人突然包围了这个村,群众立即告诉了张玉梅。张玉梅带上了手枪出了村子,朝着东南方向的故城赵村转移。但敌人在村外各个路口要道上都设了埋伏,在张玉梅跑到故城赵村附近时,被敌人开枪击中,不幸牺牲,这时,他仅26岁。

敌人走后,当地群众听到了张玉梅牺牲的消息,都赶到了现场,痛哭不已,纷纷向遗体悼念致哀,沉痛悼念着他们的好书记。广大群众表示:“坚决为张书记报仇!”,“消灭日本鬼子,铲除汉奸特务!”

张玉梅壮烈牺牲了,但他为抗日救国在冀鲁边区立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TAG: 爱国,人物,事迹,十大,故事,渤海,之滨,黄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已有 40条评论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蜻蜓百科heme By 京ICP备11041704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