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翻译
2023-04-15 21:55 ca 蜻蜓之家 浏览: 3424 作者: tiger
《国语·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翻译:
公元前878年,周厉王在位执政,因暴虐无道,各贵族、平民、工商业者指责周厉王。周厉王的重臣邵穆公告诉周厉王说:“民众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了!”周厉王大怒,让卫国的巫者监视指责朝政的人。把指责朝政的人向厉王告发,然后把他们杀了。人们在路上相遇,只能以目示意,用眼色表示心中的怨恨,不敢交谈。
(第一段写周厉王暴虐,禁止人民批评国政。)
原文: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工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矒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翻译:
周厉王高兴,告诉邵穆公说:“我能禁止国人指责朝政了,让他们不敢多言。”邵公说:“你只是堵塞住了他们的口。堵住民众的口,就好比堵住河道。
河道堵塞而溃决泛滥,会伤害到很多人,民众也是这样。王上身为治水的人,应该让河流疏浚畅通;身为治理百姓的人,应该开导治理百姓。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及各阶层的官吏进献讽喻政事的诗歌,盲乐师进献乐曲(了解民意),史官献上史籍(帮助国君了解古代政治的成败得失,以作借鉴),少师向国君进献箴言(一种具有规劝意味的韵文),盲人朗诵公卿列士所进献的诗,盲人诵读史籍和箴言,百官谏言,平民百姓通过官员转达他们对朝政的意见,国君身边的臣子进言规劝,国君身边的同族人弥补、纠正国君的过失,乐师、史官用乐曲和古史教育规劝国君,国君的师傅和老臣有所纠正,然后国君考虑取舍,这样政事顺利实行而不违背情理。
百姓们有口,犹如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和用度就从这里出来;犹如平坦的原野和低下潮湿的土地有了河流的灌溉,粮食庄稼得以生存。口口相传,政治的好坏就能表露出来了。实行好的,预防坏的,这样才能增加财富、用度和衣食。老百姓心里考虑意见而后嘴里说出来,思考成熟了当然要说出来,怎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塞老百姓的口,这样能有多久呢?”
(第二段写邵工苦心劝谏,说明周天子不可防民之口,应该通过听政接受人民意见的道理。)
原文: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翻译:
周厉王不听,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也不敢公开发表指责他的言论。三年后,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地去了。
(第三段写周厉王弭谤自食其果,终于遭致流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