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的意思 拂晓与拂晓的区别
2023-04-17 20:22 ca 蜻蜓知识 浏览: 7303 作者: tiger
源自西江日报《名城故事》
文:苏启兴
“打更”,粤语念做“打耕”,是一个古老的词语。
何谓更?何谓打更?现在的青少年多不明其意。他们即使习惯说“半夜三更”(或“三更半夜”)。
偶尔听见老人们说:“埋口打三更”(或“落手打三更”),却未真正明了“更”的原意,顶多说“半夜三更”的意思就是夜深人静之时。至于“埋口打三更”意思,那是说有人一开口就说错了话,或办事一开头便把事情办糟了。这也难怪,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有可能亲眼目睹过“打更”,才有可能知道“打更”究竟是什么。
打“更”有规律告诉你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古人把黄昏(入夜)至拂晓(黎明)称为一夜。一夜分为5个等份,即5个更次,每隔2小时为一更次。
起更,即为第一更始。起更后,每过一更次,分别称二更始、三更始、四更始、五更始。每更又细分为3小等份,每小等份,谓之“点”,如“二更三点”、“五更二点”等。
旧时打更敲梆子。所谓梆子,就是用空心的木头或竹子制成的响器,也谓之“柝”。用小箸打“柝”,谓之“击柝”,后来打更不击柝,而打鼓敲锣,打的鼓叫更鼓,敲的锣叫更锣。
新桥打“更”很有趣
以前,广东肇庆高要新桥圩也有更夫打更。笔者祖籍新桥圩,民国期间至新桥解放初期,见过新桥打更。
那时,每天夜色降临,一个高大的汉子 ,背后挎着一件小竹帽,胸前挂着小更鼓和小更锣各一个。两手各执一鼓箸,立在当时新桥圩十字路口中心点,密密地击鼓一阵子,叫做“开更”。
一听到开更声,附近人家的小孩就纷纷从家里跑出来,把更夫团团围住,看“开更”,戏称其“打更佬”。更夫打完了开更鼓,就出力地击鼓一下,“咚”地一声大响,随即敲锣一下,“当”地一声大响,称之“起更”,亦谓“初更”。然后起步沿街道巡夜,先巡上街(正街),后巡下街(横街),周而复始。
更夫一边巡街一边击鼓敲锣,每次击多少次鼓,敲多少下锣,视乎几更几点。如二更三点,则击鼓两下,敲锣三下;五更二点,则击鼓五下,敲锣两下。更夫是个穷汉,没有钟表看时间,怎么知道几更几点呢?这要靠经验。他每晚巡夜的步伐快慢一样,巡完多少次上下街才“一更”?一更次要走多少步,上下街到哪里才是?心中自有分数。更夫不分晴雨冷热,每晚巡夜打更,从不间断。
打“更”还是手动报警系统
如果是入秋之后,更夫每次击鼓敲锣后还要呼喊:“风高物燥,提防火烛!”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天将亮时,他站回到开更位置,又长长地密密地击鼓,鼓声“咚咚”不断响,最后一大狠击,“咚”地一声大响,即告收更,也叫“完更”。若未到完更,而乱击鼓,即鼓声密密地“咚咚”响; 或乱敲锣,即锣声密密地“当当”响,此谓“打乱更”。打乱更是有原因的,那是告知人们,有贼入圩(如果长时间停止打更,也有这意思),那是提醒人们要加以防备。
更夫若发现火烛,就密密地敲一阵锣,然后大喊:“火烛呀!火烛呀!”如此敲一阵,喊一阵,同时加快脚步往前跑。梦中惊醒的圩民连忙起来,拿起消防木桶便往出事地点跑。与此同时,一班青壮年组成的消防队员也会闻声而动,或推着置于四甲会馆(设于下街。甲者,旧时户口编制单位。若干户编成甲,若干甲编成保)的消防车(车上并无什么机械设备,只是一个呈长方体形的空心大木桶,让人倒水进去),或扛着灭火长筒迅速赶来。大家合力把火扑灭。
更夫的报酬由各家各户按基本数字出点钱或以大米付给,普通人家视经济状况付给的有多有少,商户人们往往付给的会更多一些。
“打更”的古风,多为民间为地方治安而组织的,各地都曾经有过。新桥打更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星湖美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