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故乡是哪里 咖啡的故乡在哪
2023-04-18 06:50 ca 蜻蜓之家 浏览: 6539 作者: tiger
日前
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四场集体采访
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
给出了一组数据:
全国98%的咖啡种植面积
和99%的咖啡产量都在云南
云南咖啡产量
占据全国产量的九成以上
品质可与世界其他主产品匹敌
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在回答记者提问 徐想 摄
在咖啡产业“赛道”上
云南咖啡正强势崛起
其中
普洱咖啡更是
迎来新一轮市场风口
成为当地产业帮扶和
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
一粒“魔豆”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Puer”不仅仅是普洱茶的专属名词,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全球咖啡爱好者的视野里。
这是一粒边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魔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咖啡迎来新一轮市场风口。“去年至今,云南阿拉比卡咖啡豆收购价涨至每公斤30多元,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愈加显著。2021年,普洱咖农来自咖啡的人均收入达4175元。”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永刚说。
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去年冬天至今,咖啡产业为包括拉祜族、佤族等直过民族在内的当地群众增加收入1.5亿元。同时,产业的发展吸引不少人才返乡创业,为普洱集聚新的活力。
“我家种了18亩咖啡,现在价格好,每公斤鲜果卖到4.7元。”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拉祜族脱贫群众娜努说,目前咖啡鲜果已经卖了4万多元,地里的还能卖到3万元左右。
云南普洱市一家咖啡生产企业内拍摄的新收购并准备进行处理的咖啡鲜果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近年来,不少返乡创业者、部队退伍老兵、大学毕业生因为咖啡扎根山乡。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经过森林、小河后,就到了普洱市思茅区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去年9月,“90后”杨鸿简辞去工作,决心依托咖啡园打造咖旅融合的农庄。
在云南普洱市思茅区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内,杨鸿简(左一)在给一群年轻人介绍咖啡知识(2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现在交通、物流、网络都很发达,我想通过咖啡,让家乡的物产走出大山。”正在修剪咖啡树的杨鸿简说。
这是云南普洱市思茅区一家企业的咖啡晒场,工作人员在翻晒咖啡(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咖啡豆虽小,却是重要的国际大宗商品。在大山里,咖啡种植户用手机查询国际咖啡期货价、当地企业收购价,创立合作社打造自己的品牌。
设立在普洱的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负责人刘海峰最近忙着筹办第10届普洱咖啡生豆大赛。“生豆大赛让好豆子脱颖而出,也让农户增强‘好豆好价’的市场意识。”刘海峰说,今年已收到120组参赛豆,创历史新高。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到6月份,云南省咖啡豆出口量已达1.8万吨,销往欧盟、东盟、美洲、中东等市场。云南普洱市的咖啡豆年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子涵 摄
与此前
“云南咖啡产业全国第一,
却捧着金饭碗讨饭”
的尴尬困境相比
如今的云南咖啡
正用全新的面貌粉碎偏见
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尽管在业内人士看来
云南咖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由于地形和种植习惯的影响
成本相对较高
云南咖啡还未形成
较强标签化认知
以及相关的品牌
所以云南咖啡仍需沉淀
↓↓↓
要从“做嫁衣”的幕后,走向前台成为“主角”,云南咖啡产业不得不走前景光明、但历程艰辛的“逆袭三部曲”。
其一是优化种植流程科学管理,既是云南咖啡“做嫁衣”的长期痛点,也是云南咖啡产业崛起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只有进行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的种植流程改造,才能不断提升云南咖啡豆的原料质量,进而提升“云品”咖啡在市场价格上的话语权。
其二是提升咖啡产品的精细加工能力,逐步提高咖啡种植产业赋予本地的经济附加值。充分依托方兴未艾的网络电商业态,云南咖啡产业大可不必吊死在“只提供原材料”这一棵树上,而可以在个性化、小众化消费等方面玩出花样。
其三是要培育“云品”咖啡品牌、深掘市场潜力上要舍得投入。咖啡健康产业前景广阔、蔚为蓝海,立志于摆脱“做嫁衣”地位、推进咖啡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云南,首先就要敢于舍得短期的眼前利益、放手一搏为未来竞争出圈努力打拼。只有在姿态上“先做学生后做老师”,胸怀上宽容吸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措施上以真金白银投入基础建设、真抓实干督促推进时序,就能让云南咖啡产业早日终止“做嫁衣”状态、落落大方走上产业舞台C位,成为“绝对主角”。
随着
云南咖啡产业链的整体提质升级
消费市场对云南咖啡的认知度
和接受度不断提升
曾困扰云南咖啡多年的“失语”困境
正逐渐得到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
咖啡作为农产品
产业链条复杂且漫长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这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流水不争先
争的是滔滔不绝
如今的云南咖啡
在政府引导下
企业和咖农正联手奋力突围
努力摆脱单纯原料产地的境遇
云南咖啡的涅槃时刻
已在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