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怎么死的 吴用临死前的真实身份

2023-04-20 01:00  ca 蜻蜓知识  浏览: 5029  作者: tiger  

《水浒传》最终的结局总是让人唏嘘不已,相信很多人都想过,尽管最后梁山一百单八将死的死,隐退的隐退,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活了下来,尤其是宋江被朝廷毒杀之后,为什么他们不重新聚义,再树“替天行道”的大旗,连吴用和花荣选择双双吊死在了宋江墓前?

人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里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时局。梁山接受招安以后,成为大宋王朝手中一把锋利的刀,几经征战,一百单八将死的死,出家的出家,归隐的归隐,已经很难形成一股可以抗衡官府的力量,就算勉强重开聚义厅,最终不免落得个被朝廷派兵剿灭的结果,相信梁山上剩下的这些人都能很清楚地看到这种形势,所以干脆就没有再行造反之事。

其二,人心向背。人多,想法就多,宋江活着的时候没能够凭借个人魅力以及各种手段把这些人整合在一起,勉强形成相安无事的局面。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宋江死后,再难有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收服所有人,整合剩下的梁山好汉,形成此前大团结的局面。此外,在没有接受招安之前,梁山水泊就已经形成了造反派和招安派,哪怕剩下的造反派想重回梁山逍遥自在,也难以影响招安派的想法。并且,许多人已经在朝廷中站稳了脚跟,拿到了朝廷的铁饭碗,不想再回到梁山过那种朝不保夕、混乱无序的贼寇生涯。

其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封建时代的中国,忠孝仁义礼智信已经深深的烙印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骨子里、血液里。在接受招安以前,作者在内容和环节的设置上,刻意放大了“义”这一传统文化道德的作用,把一百多位侠义之士聚集到一起。而潜伏在背后的,却一直没有明确展现出来的就是封建礼教文化下的“忠”,忠君爱国,为朝廷效力,才是那种大时代背景下占据主流的思想。哪怕这些梁山好汉们因为种种原因被逼上梁山,也从没有放弃过报效国家的想法,这其中,以宋江为代表的积极接受招安的人占了大多数,也正是有他们的积极推动,招安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另外,抛开对于皇权的忠诚不谈,单从梁山这个小群体内部看,除了义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把宋江当作上位的领导者来寄托忠诚的,这其中李逵、花荣等就是宋江的铁杆追随者。再加之,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忠臣死社稷”说法,当时的社会中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受这种传统礼教文化的束缚就越严重,由此观之,吴用和花荣最终在宋江墓前自缢而死,既是全了当初梁山结拜时的“义”,又表达了对宋江这位大哥的“忠”,作者施耐庵把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感在这里演绎到了极致。

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众人当时的心态值得深思。落草为寇也好,替天行道也罢,只是想在乱世之中杀出一条出路,打破世道的龌龊和不公。接受招安后,他们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当权者,从而实现心中那些美好的期望,但是,当权者怎么可能对一群曾经举旗造反的人推心置腹,因此,他们别当成了一把锋利的快刀,被握在当权者手里,去对付他们的各种敌人,无论最终是剿灭了敌人,还是把梁山这把刀磨断,对当权者而言都消除了很大一部分不稳定因素,梁山诸人不可能看不透这一点,因此,宋江死后,他们彻底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对前途绝望了,而退回梁山卷土重来,只是一条看不到出路的死胡同。绝望、迷惘、无奈,种种复杂的情绪纠葛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仅存的梁山好汉,或自杀,或出家,或归隐,再难成为一股抗争不公的势力了。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水浒传》等书,小编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TAG: 吴用,怎么,死的,临死前,的,真实,身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已有 40条评论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蜻蜓百科heme By 京ICP备11041704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