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原著在线阅读
2023-04-21 09:29 ca 蜻蜓知识 浏览: 2151 作者: tiger
这篇文来自于之前读书时的一份作业,原题为:《刘震云<一地鸡毛>中小林夫妇心境的前后对比》。如今拿出来,也算是个小小的保留着的美好细节的引子,当然,由于原文写得内容单薄了些,而今对其有一番修改和添加。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记录的是小林一家的琐碎生活,说明了他们对待生活前后两种心境的变化,消解了崇高。这篇小说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缝隙里写起,完全把人们所谓纸糊的、高雅的外在面具给撕开,从而引发了一场由小林家的豆腐馊了而起的生活波动。在这波动中,无论是小林自己,还是小林的妻子,两人都经历了前后心态不小的变化,而从这变化里,我们要明白的是,哪些事情是可取的,哪些事情是该抛掉的,这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判断。
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大学生出身,两个人也曾你侬我侬、花前月下,也曾保持高高在上的自尊和姿态、抗争外在的一切。小林会想好好招待老家那边的来人、好好招待老师、为妻子解决工作调动、为孩子解决优质托,妻子跟他一样同是高傲的。这个高傲的底色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强调所有事情为我所专门而作,强调所有事情都应该朝着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是羞辱。
然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琐碎的,生活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去排队买国企豆腐、买爱国大白菜、去帮同学卖鸭子,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收下水表工的一份电磁炉,不再因为对门帮孩子入托缘由是要伴读而不舒服,不再因为领导为q妇开通班车线自己沾光而不高兴,不再为老师不幸离世、自己之前没有好好招待老师而愧疚。
似乎在这一切的心态变化中,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一泻千里式的逃避做法。原先无论什么事情,都高昂着理想、尊严、原则的底色,而今,无论什么,泥沙俱下,一概笑纳。在小林一家灰色调的变化中,透露出一点点麻木的氤氲。
我们当然可以直接推卸责任地说,一切都是因为生活的繁重压力,使得小林夫妇变得现实而物质。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使得小林夫妇前后心态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固然有份,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内心天平的不自觉倾斜。
他们的变化有好的一面,比如不再强调事情专门为我而作,愿意接受“合目的性”的协调,明白个人在生活中的平凡的本来的面貌,无论是买国企豆腐、买爱国大白菜,还是帮同学卖鸭子,无论是顺水人情收下电磁炉、不再介意对门帮孩子入托的缘由,还是接受领导开通班车线的由来,这都是让小林和妻子小李明白生活本质的事情,这都是在将小林和妻子小李的生活逐渐从漂浮着的状态按压到接地气的层面。生活没有泥土味,不躬身去体验,不去认真对待,人们就无法获得成长。
另一方面,将生活压力作为丧失人情冷暖的借口,这绝对是不可取的,也是小林身上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小林的灰色心态是一个不断坠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加选择地就丢掉了他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温度。
尽管他和妻子小李接受了这平凡的生活,但他的接受是消极的,被动的,他的接受是把生活的一切当做压力、当做负担来接受的,似乎在他心中,这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多余的。他连给单位报销的爱国大白菜翻个个儿,都觉得是负累,那么他在什么地方还能积极起来的?难道只有是吃妻子用微波炉给他整的烤鸡的时候吗?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心态。
小林生活中处理得最有问题的是关于他的老师看病这件事。小林的老师来北京看病,他和妻子小李虽看在两大桶花生油的份上好生招待了一餐,但对于老师看病这件事,一不出钱二不出力,小林各种觉得自己对于老师的感情深刻,但又不积极帮忙张罗一下,还寄希望于有其他富有的同学能帮老师,连旅馆都不跟老师一块去看看。由此而看,小林不是因为人脉资源差、经济条件差而不帮老师,因为富有富的帮法,穷有穷的温度,小林是真的内心冷漠到极致才出现这种情况。
更有甚者,在老师死讯传来时,小林仅仅是伤心了一下,就在想“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由此,小林把他的情感和大白菜相提并论,不过就是为他自己找借口。
所以,其实并非生活压力全权使然,而是小林心态的灰色变化和对人情温度的丧失才是小林最大的毛病。
在这里,刘震云展示的,是一个人生活的全方位画面,在这个全方位画面里,要我们去挖掘那些善的美的加以发扬光大,揭露那些坏的假的加以厉声批判。小林和妻子小李的前后心态变化就是这样的,并不完全是好的,也并不完全是不好的,但需要我们好好筛选。
我想,《一地鸡毛》之所以能够一反日常的崇高、还原生活的琐碎,是因为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意识到面对现实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会发生变化,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但拥抱生活并不意味着放弃心中的诗和远方,积极面对并挣扎着去改善、又不放弃作为人的温度才是最重要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