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什么意思

2023-04-22 15:13  ca 蜻蜓知识  浏览: 2907  作者: tiger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通行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立“德”的不会拔除,善于抱持“道”的不会松脱,若子孙遵循这个道理,那么祭祀就不会断绝。

以“道”修身,他的德行是真实的;

以“道”齐家,他的德行是富余的;

以“道”治乡,他的德行能够长久;

以“道”治国,他的德行丰富昌盛;

以“道”治天下,他的德行广泛博大。

以修身之道来观察个人,以齐家之道来观察家庭,以治乡之道来观察乡村,以治国之道来观察国家,以治理天下之道来观察天下。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的呢?依据的就是这个原理。

逐句解释: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拔:拔除。抱:抱住、固定。辍:停止、断绝。

善于建设的人,他建的东西很牢固,没法拔出。这里比喻为立“德”,懂得建立“德”的,会非常牢固。善于抱持“道”的人,他所拥有的“道”不会松脱。子孙若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那么就祭祀不绝,“道”和“德”能长久。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以这个道理来修身,这个“德”才真实。遵道修身,从自我开始。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以这个道理来齐家,这个“德”有富余。修身之后再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以这个道理来治理乡村,这个“德”可以发挥长久作用,使得乡村和睦,民风淳朴。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邦:城邦,国。丰:丰厚、丰富。

以这个道理来治理城邦,这个“德”会丰盈。也就是施以无为之治,城邦会丰富昌盛,长治久安。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以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这个“德”会广泛博大。也就是施以无为之治,天下将四海升平,万象更新。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所以要以修身之道来观察个人,以齐家之道来观察家庭,以治乡之道来观察乡村,以治国之道来观察国家,以治理天下之道来观察天下。观察事物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善建”和“善抱”。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各种情况的呢?依据的就是这个原理,即通过“道”来观察天下。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通过对事物规律的了解,从而知晓了天下万物。

心得总结:

本章主要讲对于修道和修德,如何“善建”和“善抱”。善于建设“德”和善于抱持“道”,是从个人开始,历经乡村、城邦、天下几个步骤,由小到大,最后让天下大治。

这章还是针对统治阶级而言,老子希望领导者能够遵照和拥抱“道”而建立起一套法律机制和“德行”规范体系,然后通过“无为”的方式,让老百姓在这个规则下自由生活,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禁锢和限制。

领导者要要以身作则,从修身开始,再到家庭、邻里、城邦,最后到全天下。这个过程都要遵循“道”的规律,不要偏离。并且在不断修炼过程中,要懂得观察借鉴,由己推人,不断进步。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天下所以然的呢?就是因为我推己及人,了解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以修身来检验自身德行,以修家来检验家庭齐整,以修乡来检验邻里和睦,以修邦来检验城邦之富饶,以修天下来检验天下太平。由此,我们知道天下是什么情况了。

本章老子的智慧在于由小到大,推己及人,不断增强,由细微处发现端倪。老子给了统治者明确的修德路径,希望统治者能够遵循于“道”,不断建功立德,最后天下大治,国富民强。

从我们个人来讲,其实也很有借鉴意义,虽不至于去治国安邦,但是不断修身养性,不断推己及人,不断在品性、学业、工作当中进步,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修身养性,君子务本,在于不失其根本。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于留给后世以精神。

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在于不断反思与内省。

附帛书版:

《论语》、《道德经》等逐章解读,以当今社会背景,从哲学和科学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故弄玄虚、不搬弄是非,实事求是、恭敬谦卑、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文章: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TAG: 修身养性,什么,意思,《,道德经,》,第,五十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已有 40条评论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蜻蜓百科heme By 京ICP备11041704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