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6游戏下载 生化感染类单机游戏

2023-04-24 02:12  ca 蜻蜓知识  浏览: 7607  作者: tiger  

其实《生化危机:终章》和《刺客信条》这两部影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同属游改电影,同日走进影院,游戏IP都是拥趸众多,甚至国内的营销都选择了同一家公司来做,但是这对命运双生花的票房差竟接近9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的票房命运错轨?

《生化6》首日票房2.14亿,首周票房高达6.56亿,截至2017年3月8日累计票房9.91亿,成本仅4000万美元。而《刺客信条》首日票房4030.3万,首周票房1.19亿,截至2017年3月8日累计票房1.59亿,成本则是1.2亿美元。

两部大作《生化6》和《刺客信条》,自宣布立项起就饱受粉丝期待,它们同档同日上映,最终彼此命运却迥异,一个成为低成本逆袭黑马,一个票房仅超出成本少许。

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

如果我们把电影票房结果比作“花”,将电影制作和宣发等系列流程比作“叶”,而将IP本身比喻为“根”的话,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才能花繁。接下来,我们就从IP本身电影制作、宣发根与叶两方面来分析。

《生化6》与《刺客信条》之“叶”系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总量和票房走势对比图。

从对比图来看,两者票房走势大体相同,但是《生化6》票房起点要高出许多,而最终截至3月8日,《生化6》票房几乎是《刺客信条》的6倍之多。

两部影片评价也相差很多,《刺客信条》更是没有达到及格水平。

排除了档期以及上映中口碑及各种原因造成的“逆袭”现象,票房悬殊的原因是否出在制作公司及宣发公司身上?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部电影的制作公司和国内发行公司,以及国内营销公司。

《生化6》主要出品公司:德国康斯坦丁国际影业公司 代表作品:《生化危机》系列

《生化6》国内主要发行公司:狮鼠影业 代表作品:《惊天魔盗团2》《金蝉脱壳》

《刺客信条》主要出品公司:美国新摄政影片公司 代表作品:《荒野猎人》

《刺客信条》国内发行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作《美人鱼》《速度与激情7》《变形金刚4》《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

而有趣的是,这两部影片的国内营销公司找的是同一家。

国内营销公司:北京影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驴得水》《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同一家国内营销公司担当营销,出品公司和国内发行公司的实力根据以往作品来看也都堪称雄厚,那么我们同时来看看海外票房,再次逆推国内宣发方面是否是票房之差的原因之一。

据来自票房Mojo(Box Office Mojo)的数据,《刺客信条》北美票房达5294万美元,而《生化6》的北美票房2525万美元,则和国内情况正好逆转。在香港票房上,情况又趋同于内地票房,《刺客信条》为1290万港币,《生化6》为3193万港币。

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票房对比大反转,而在香港票房又趋同于内地,《生化危机》在国内票房近10倍与《刺客信条》,而海外票房又不到《刺客信条》的一半,香港票房则又是《刺客信条》票房的2倍。

是由于国内外两方市场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口味爱好不同么?也许我们还能在两部电影的宣传策略上找到原因,让我们一起结合宣传套路和豆瓣评论看一看。

《刺客信条》的宣传重点在于明星主演本身,男主法鲨是好莱坞一线他在商业片上于国内市场建树不多(X战警系列也是作为群像),对票房的号召力并不算超一流。

(法鲨的美好肉体)

而在豆瓣评论可以看出宣传的影响,可见观众对于动作和特效等基于演员带来的影响更加关注。

所以,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刺客信条》能在海外票房上反超《生化6》了。

而《生化6》宣传重点是“填坑”,是最后一部的情怀,《生化危机》的电影系列前后延续了15年,本身在国内就有一定积累,从而终章效应凸显,在用户收割上助益不小。

在豆瓣评论可以看出,终章效应非常明显。

总的来说,在外因方面,票房差距的原因在于宣传的套路不同所形成的海内外票房差距。在出品方、宣发方都实力雄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市场选择宣发重点是两部游改电影票房差距的重要因素。

看来这一次,在美好肉体和酣畅动效的诱惑下,观众依旧选择了情怀。

《生化6》与《刺客信条》之“根”系对比

外因讲完,让我们回归于IP本身,探寻内因。

两部由游戏改编的电影,我们先来看看它们IP来源——游戏本身的粉丝基础如何。

整体来看,无论生化危机和刺客信条,这两部系列游戏大作都有多年游戏粉丝积累。而从官方宣布的情况来看,在2015年1月1日,《生化危机》系列全球总发售4300万套,而在2016年9月13日《刺客信条》的全球总发售已经突破1亿。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刺客信条》系列的销售情况竟然远大于《生化危机》系列!

难道是2017年的新作《生化危机7》,产生了什么变数么?

小编从steam游戏平台上查到了最新版生化危机系列和最新版的刺客信条系列游戏的下载量。

可以发现,截止2017年3月14日,游戏生化危机7在steam的下载量为1203493远高于刺客信条枭雄的288568。

并且,在生化危机7的6个下载版本中,小编只选择了正视发售的游戏数据查看,并没有计算包括限时免费以及节日活动的游戏版本,如果计算总量,生化7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而据官方统计数据得知,最新版的生化危机系列,生化危机7在全球在线玩家已达1674410位(只统计了上传自己数据的玩家),而且这款游戏加入了VR版,VR游戏玩家有160365位,占比9.58%。

可见,在国内玩家接触游戏大作人数最多的steam游戏平台上,虽然《刺客信条》系列的游戏人数远远大于生化危机系列,但双方的最新作人数对比,生化危机7却远远把刺客信条甩在了身后!

并且,生化7是2017年1月发行,而刺客信条枭雄却是2015年11月发行的,相差一年多,玩家数却是大反转。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虽然生化系列的总游戏人数比刺客信条的总游戏人数要少一倍多,但在近期的国内人气上,刺客信条系列却无法与生化危机系列相比!

这一点,直接反映在了国内玩家最聚集的B站上,B站作为二次元爱好者聚集地,我们通过数据比较两款游戏视频在B站播放量表现。

《生化危机7》:

《生化7》游戏视频播放量最高的是C菌2017年1月25日上传的视频,播放量400万,弹幕20万,收藏6万次。

《刺客信条》:

B站《刺客信条》游戏视频播放量最高是2015年5月发布的视频,播放量145.6万,弹幕1.8万,收藏9078次。

B站(bilibili)游戏视频播放量对比

(数据来源:bilibili 截至时间:2017年3月8日)

《刺客信条》与《生化危机7》播放量对比可以看出,《刺客信条》活跃人数及关注度都远不及《生化危机》,而且在时间上,《刺客信条》时间相对较远,播放量最高的视频发布于15年,排名前10中,没有17年的视频;《生化危机》由于17年1月发行新版本游戏,所以播放量排名前10中,有8个视频发布于17年。

上述数据可知,《刺客信条》这款游戏由于近两年没有新作,这个IP的影响力已经淡去,《生化危机7》刚刚发布,反响很好,有大量的游戏玩家, 并且玩家活跃度很高,这部分游戏玩家很容易转化成影片票房。

除此之外,两个系列游戏玩家接触时间也不同。让我们从表中看看二者区别:

《生化危机》系列第一版游戏发行于1996年,最后一版《生化7》更新时间为2017年1月,总计20年。

《刺客信条》第一版游戏发布于2008年,最后一版《 刺客信条:枭雄》更新时间为2015年,总计10年。

相比之下,《生化危机》系列发行时间更长,并且早就开始深耕细作的运营IP,将之转化为电影。

《生化危机》是系列电影,第一部于2002年在院线上映,到17年的这部《生化危机:终章》,这系列电影已经走过15个年头,有前面5部电影作品铺垫和实践,这系列电影不断打磨到今天,制作已经非常成熟,对受众喜好的把握更加准确。

其实,整个系列电影不断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IP经营培养的过程,在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生化危机系列电影本身的粉丝,到现在,《生化危机》系列影片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IP,很大一部分人,虽然没有玩过《生化危机》的游戏,甚至不知道有这个游戏,但是他们看过前几部影片,自然会对这部终章充满期待。《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已经在国内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生化4》修正票房6.24亿,《生化5》修正票房2.36亿,完成了持续的影迷基础累积。

下表是生化危机系列电影战绩:

(修正票房:通过公式计算方式对每年票房大盘增长进行计算得出当年票房转换成今年票房的成绩。)

而电影《刺客信条》是同名游戏改编的第一部电影,会相对没有生化危机成熟,对受众喜好把握不精准,缺少持续的电影自身的粉丝吸引力。此次《刺客信条》电影的改编,由于故事相当庞杂,融合了大量历史,需要阐述的内容很多,做大量故事铺垫,电影两小时的时间不好将复杂的剧情完整呈现,影响了观影体验。

《生化6》与《刺客信条》花开两朵,盛衰不同

总的来说,通过数据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电影《生化危机6》和《刺客信条》在宣传方面主打不同层面,而《刺客信条》主演法鲨在国内建树不多,票房号召力远不如《生化6》的完结篇情怀牌,反而在北美市场逆转票房。

而由于观影习惯的不同,两者香港票房对比趋同与内地,却没有内地那么大的反差。

而在粉丝基础上面,刺客信条系列游戏玩家数量虽然远大于生化危机玩家数量,但在近期的人气上却被生化危机远远甩开,且粉丝接触年代要长于刺客信条。

在电影粉丝层面,系列电影的优势也是刺客信条电影落败的原因之一。

这场票房之争,也给之后游戏改编作品带来灵感和启迪,是日后游戏改编的教科书,带来很多启发:

首先是游戏IP改编的热度问题,粉丝来的快去的也快,即使有大量的粉丝积累,最近没有火爆新作,粉丝也不会走进影院成为观众。

其次是游戏改编系列电影的优势,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不仅能产生电影本身的粉丝,还会获得把控游戏粉丝和电影观众两个不同群体口味的经验,在于剧情改造和特效方面会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利于压缩成本。

这两部游戏改编大作的票房之战,给从业者的宝贵经验在于,游戏改编电影不能只重视视效和情怀,还要牢记以上这些从数据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TAG: 生化危机,游戏下载,生化,感染,类,单机游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已有 40条评论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蜻蜓百科heme By 京ICP备11041704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