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江苏近4成离婚申请在冷静期撤回 如何快速离婚不需要冷静期
2023-04-26 00:32 ca 蜻蜓知识 浏览: 8117 作者: tiger
据合肥晚报报道 2021年1月1日起,离婚登记正式设置30天的“冷静期”。截至4月21日,经过“30天冷静期和30天办理期”,庐阳区婚姻登记处共确认办理离婚登记349对,有7对当事人主动撤回离婚申请,有254对在“办理期”没有前来办理,视为“自动撤回”,撤回率超过四成。去年同期,庐阳区共办理离婚登记557对。
从2013年开始,庐阳区即在全省率先尝试通过免费婚姻咨询辅导服务,帮助婚姻当事人化解情感危机。离婚冷静期落地后,合肥各地婚姻登记单位继续强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努力让冲动型离婚当事人重归于好,仍然选择离婚的当事人,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心理调适等方面更加理性。
“冷静期”落地冲动型离婚明显减少
“冷静期”正式实施,意味着提出离婚申请后有30天的冷静期加30天的办理期。在30天冷静期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申请。如果30天内双方都没有撤回申请,在接下来的第二个30天内,双方要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证,经审查后,婚姻登记机关将予以登记并发给离婚证;双方没有亲自到场申请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申请,如果还要办理离婚,需要重新提出申请。
据统计,今年1月1日至4月21日,庐阳区婚姻登记处共有7对当事人主动撤回申请,确认办理离婚349对,有254对在“办理期”内没有前来办理,视为“自动撤回”。去年同期,庐阳区共办理离婚登记557对。
合肥其他地方的情况大体相似。据肥西县婚姻登记处统计,截至4月6日,当事人主动撤回离婚申请1对;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30天内,双方当事人未共同到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的有126对,视为“自动撤回”;实际办理离婚登记212对。上年度第一季度,肥西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登记498对。
“离婚冷静期实施后,冲动型离婚的明显减少。”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介绍,“冷静期在保障当事人离婚自由的同时,让双方当事人作出理性选择,保护好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相关各方适度开展一些离婚劝导工作。”
女子产后易怒年轻夫妻抱着婴儿要办离婚
2021年1月底的一天,临近中午时分,随着一对对新人拿着红本本笑着离去,庐阳区婚登登记处原本热闹的大厅渐渐安静下来。
突然,“砰”的一声,离婚室的门被撞开了。进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子,身着一套棉睡衣,脚上穿着棉拖鞋,头发有些凌乱,眼圈又红又肿。女子怀里还抱着个婴儿。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垂头丧气地跟着母子俩,手上拿着户口簿和结婚证。“快点办离婚!你把证件给工作人员。”姑娘嚷嚷着,说完,白了小伙子一眼。
婚姻登记员接过证件开始进入系统审核。这对年轻的小夫妻则分别坐在一旁,互相赌气,谁也不理谁。这时,婴儿的哭闹声一下子打破安静的气氛。小宝宝用力把包着他的被子蹬开,露出光着的小脚。
夫妻两人手忙脚乱,越是哄宝宝,宝宝的哭声却越来越大。
“宝宝是不是饿了呀!你看,他肯定是不想你们离婚。”婚姻辅导师趁机对他们展开劝导。
在安抚了女子一番后,婚姻辅导师将小伙子拉到一边。
“也不知道怎么的,这段时间,她动不动就发火,感觉有点神经病!”小伙子委屈地说道。
“你知道吗?产后,产妇维持妊娠的激素会突然减少,而促进分泌母乳的激素又突然增加,这种在短时间内就发生的变化,会让大多数产妇难以应对,很容易出现产后的情绪波动……”
“她刚生完孩子,我确实应该多关心她。”听了辅导师的话,小伙仿佛恍然大悟。
“这么冷的天,宝宝这么小,万一着凉了就不好了!”辅导师接着说道,“来,加我微信,今天先回家吧,有啥问题微信里再跟我沟通……”
一番劝导后,这对年轻的小夫妻渐渐平复情绪,双双带着孩子回家了。
过了办理期一句“缘分未尽”让两人回心转意
还有一些当事人,经过“30天冷静期和30天办理期”,“忘记”来办理离婚手续。
3月的一天下午,一对中年夫妻来到庐阳区婚姻登记处,向工作人员递上受理通知单,准备办理离婚手续。
“已经过期了。”工作人员一看通知单上的时间,发现刚刚过期一天。
“给我们办一下吧,求求你了!”女子请求道。一听不能办,男方也瞪起眼睛,一拍桌子:“到底给不给办,今天要是不办,你们试试看!”
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婚姻辅导师随即上前,走到这对夫妻面前,笑着拍了拍男子的肩膀:“别气,别气,我看你们是缘分没尽。”
男子听到这话,眼眶立刻红了起来。
“你们上次来,就是互相赌气,要是有一个真心想离婚的话,肯定都不会记错时间的。”婚姻辅导师继续说道。接着,婚姻辅导师又与两人进行了约两小时的沟通。经过调解,双方均表示,愿意再次给彼此一个机会,修复来之不易的婚姻和家庭。
庐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的婚姻辅导服务以“建立家庭系统,推动家庭成长”为指导思想,以“助人自助”为原则,下一步,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系列讲座进入社区讲堂,提高市民自觉改善家庭关系的意识与能力。
李颖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