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媳感谢外地官员婆婆送海鲜 江西官员婆婆
2023-04-26 01:59 ca 蜻蜓知识 浏览: 5685 作者: tiger
这件事一直在关注,现在是时候说说了。
5月3日,一个拼拼凑凑的小长假期间,一张网图引发热议,讲的是中国好婆婆的故事。一个网名叫“Livia”的上海女子在朋友圈晒婆婆给寄自己送的海鲜大礼包,米其林餐餐厅的。
文风活泼、俏皮,当然还有掩盖不住的喜悦和炫耀:
谢谢婆婆寄来的米其林餐厅海鲜,螃蟹还是活的。
恭喜婆婆第一季度GDP全国增速第二好成绩,吃人嘴短。
坚持宅家抗疫,就是缺个冰柜,还对海鲜过敏。
晒出的九宫格,8张是顶级海鲜图,第九张是婆婆,出席某次会议的图片,据图显示,是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周红。用Liviar的话说,“今天在新闻上”。
神来之笔出现在回复上,“统一回复……不是外地寄的,快递没通……上海送来的”
这件事因为过于凡尔赛,很快成了网络热点,冲上了热搜,一时围观者众,大家都好奇这位中国好婆婆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神通。
当地官方也回应了。江西红谷滩区宣传部表示,会跟进,现阶段不方便回复。
考虑到长假期间,以及调查需要时间,我觉得这种处置也很正常。
但是现在小长假已经过去,长假后的第二周都开始了,调查结果呢?
看样子,这件事大概率是烂尾了。现在网络热点一个接着一个,可能也确实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事了。
但这件事显然不能这么稀里糊涂地就过去了。因为这张网图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其中暗含某种的某些东西,也是值得玩味的。
首先这个海鲜大礼包的价值。我没买过米其林餐厅的海鲜,但也知道很贵很贵,不是工薪阶层消费的。有懂行的网友说,这个大礼包都是顶级海鲜,保守估计在5000元左右,顶得上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了。
按周处长的收入,当然是能力消费的。但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很多人能正常一日三餐就谢天谢地了,如此奢侈显然不合常理。除非,处长的收入远超这个等级,这个层次的消费是日常操作。
若如此,相关部门肯定有必要查查,并且向公众说清楚的。此前就已经有网友警告了,如果是造谣,周处长应该马上报警。如果不是造谣,这纯属坑婆婆。
再一个,这个儿媳说“快递没通,上海送来的”,关键就是这个“送”字,可以有好几种解读。
第一,是米其林餐厅派专人负责送上门的。那么问题来了,米其林餐厅有通行证吗,能突破社区、居委会和小区的层层设防,一步到位送到用户手中吗?
第二,是快递或外卖小哥送的。这事发生在4月中旬,那时候正是上海物资运力最为紧张的时候。许多市民从早到晚也刷到几根菜,这位处长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的小哥,又花了多少跑腿费?
我个人觉得第三种可能性最大,那就是这个海鲜大礼包未必是周处长买的,而很可能是别人送的,并且好事做到底,直接送上门。而这个好心人,是有物流调配能力,至少是有关系的。
这并不奇怪。就像疫情期间,仍然有人大发国难财一样,“关系”这个东西也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有人会说,江西的一个处长,在上海算个毛啊?这是小看了“关系”的威力,你通过5个人,就能跟马斯克扯关系,江西的一个处长想在上海找个能办点事的人,也绝不是什么难事。
放在平时,这肯定不算个事。我也不想宣扬什么贫富对立、阶层对立。但在疫情期间,尤其是上海全城静态管控的局面下,某些事情是会被放大的,不断刺激着大众的敏感神经。
这个海鲜大礼包,很像是一个隐喻,让我们看到上海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一个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上海,基本生活物资短缺,配送运力紧张,起早贪黑地抢也抢不到菜,下单就跟中大奖一样;
一个是少数人的上海,物资丰沛,要啥有啥。这个儿媳说,“缺个冰柜”,言外之意就是,冰箱早就塞满了。
一些人处于非常时期,过着完全格式化的生活,生活处处受限,失去了自主权,要你干嘛就干嘛。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在正常时期,除了不能出门,疫情基本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
有些家庭在挨饿,几根萝卜青菜都要省着吃,不知道下一批物资什么时候到来。这是我们都看得见的事实。而有些家庭,比如周处长儿媳,却依然在享受生活、炫耀生活。
如果把静态的上海做一个横切面剖开,我们是否能看到,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而这,可能恰恰说明一些根本上的问题,造成了管理上或者决策上的某些偏差。
试想,如果所有人都一样,都要排队都要抢菜,都要为一日三餐发愁,都要担心药吃完了怎么办,突发疾病没有核酸怎么救命,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合理化和人性化,因为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但如果一部分自己不受影响,影响的只是别人,那么他们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做事,都难免极端化和绝对化。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决策者最难的就是对自己作决策,最简单的就是给别人做决策。大意如此。
之前,上海有位疾控官员因为身体不适,住院治疗,上了热搜。网友的第一反应是,“他怎么可以住院,需要24小时核酸报告吗?”这是一名很有人气的防疫官员和专家,他身体不适,多半也是因为积劳成疾,理应得到尊重。
大家并不是反对他住院,而是不太理解,这本来是最基本的权利,为什么有人就享受不到?为什么他可以随诊随治,而有人却到死,也没能等来一纸核酸报告?为什么有时候就特事特办、理所当然了,为什么有时候却铁板一块,打不破那块夺命的钢板?
我支持动态清零,支持社会面清零,支持所有各种名目的清零,坚决反对躺平、放开。但有时候还是需要点同理心,把自己放在最困难的位置。
回到处长儿媳的那个海鲜大礼包,它确实伤害了许许多多被疫情改变生活的上海市民。说清楚这个大礼包是怎么来,怎么送的,很多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