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 十月一上坟可以推迟吗
2023-04-26 11:19 ca 蜻蜓知识 浏览: 1837 作者: tiger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前一天,陕西关中各地,就开始给逝去的亲人们扫墓,即使雨纷纷、路泥泞,但扫墓的时间却不能错过,最迟也不能超过清明当天,这与别处扫墓在清明当日稍有区别,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中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俗文化。清明祭祖习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的传统。相传,清明节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岁时百问》也曾解释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而得名。此时,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片明洁清净,像用清水洗过,让人神清气爽,满心欢喜。清明不仅是时令的写照,还是人心情的描绘。到了汉代,清明才变成节气。《淮南子?天文训》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此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开始种瓜种豆,点谷插秧,所以,清明又成为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划分标志。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祭祖活动,这不仅是为了避祸、祈福,也是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有效方式,但当时的祭祖活动在二十四节气中却是不固定地进行。到了唐初,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而且扫墓也已经蔚然成风。寒食节在承载祭祖职能的同时,却要求禁火,而上坟时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已被编入《大唐开元礼》,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部分。所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渐代替寒食节成为祭祀祖先的日子。《通典》卷五十二《礼十二?上陵》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由此可见,关中“早清明”上坟扫墓实际是继承了早先的寒食节习俗。所以,清明扫墓一般在节前或当天,忌讳推后。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个传说。相传唐朝贞观年间,詹太师因为吓跑了秦琼的孙子秦英正在钓的鱼,被其恼怒暴打而死。一方是自己妃子的父亲,一方是自己的外孙,这让断案的李世民左右为难。后经李世民调停,以厚葬詹太师的结果才平息事端。有一年,詹妃因为忘了给父亲上坟而垂泪。李世民宽慰道:“朕虽然忙,但也没有忘记老太师的忠烈。今天咱一道去上香如何?”詹妃说:“今天已是十月初三,上坟人家会笑话的。”李世民说:“早清明晚十一,不过初十就不晚,哪个能笑话?”古来皇上金口玉言,驷马难追。从此,“早清明”的风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就是有名的历史剧《三哭殿》。同时,民间迷信认为,清明节后,鬼魂便归天界,直至农历十月初一才被放回,故上坟扫墓必须在其离去之前,也是向死者报告农事渐忙,不能时祭之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的前几天,远在外地工作的关中子弟要赶回家乡扫墓祭祖。因事不能回家的人,也要捎回来一些纸钱,让家里人代为焚烧。出嫁了的女儿,也不例外。“早清明”祭祖作为关中地区一项有特色的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从唐朝延续下来的一种风俗,更是一项传播孝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有益方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