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常温下能活多久 奥密克戎为啥7天不能转阴
2023-04-28 18:17 ca 蜻蜓知识 浏览: 31 作者: tiger
疫情肆虐至今已近三年。在我国,20年武汉大规模爆发造成了数千人病亡,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全力支持下,我们以强大的决心、科学的决策,上下齐心,迅速实现清零。后有多次散发疫情,但基本都在短期内得到遏制,未对经济社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而疫情在国外迅速蔓延,各国基本上都采取了封控、限制公共场所活动、强制佩戴口罩等方式来控制疫情,但总体上讲效果有限,没有一个国家实现过疫情的清零。自疫苗问世并普遍接种以来,各国以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实现群体免疫等为理由,逐步放松对疫情的管控,导致了病毒的代际传播加速,变异毒株层出不穷。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就是有较大影响力的毒株,在全球的广泛传播,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死亡病例。欧美、新加坡等许多发达国家,认为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已经结束,不需要再进行病例的统计,不需要采样任何防护措施,让生活完全回归常态。韩国等亚洲国家,虽仍有管控措施,但执行不甚严格,面对奥密克戎新毒株的冲击,病例数急剧上升,已处于崩溃边缘。
今年初,奥密克戎毒株传入香港,进而传入深圳、上海等地,在全国引起了多处集中爆发疫情。在这轮疫情应对中,由于对新毒株的特性不了解,对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不力,让疫情在短期内呈现出爆发的态势。特别是上海,从过去的防疫优等生,骤降为全国疫情最严重的省市,且疫情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未见明显缓和的趋势。
目前,上海抗疫工作处于最吃劲的阶段,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现阶段头等大事,市领导亲自坐阵指挥部,组建多个专班,制定多项策略,以实现社会面清零为目标。一方面,要落实决策部署,上下齐心、共度难关。另一方面,也要回望第一波抗疫经历,从中分析疫情的根本特征,总结有效的抗疫经验,优化抗疫举措,尽早迎来拐点,并为疫情稳定后的常态化管控谋篇布局。
奥密克戎疫情有几个特点。一是传播力强。有证据表明,奥密克戎的R0值大于10,也就是说,一个病例传染的人数超过10个。这种指数级的传播能力及其可怕,若不加控制,很快将遍及全城。韩国目前每日新增病例数超过50万,每日发病率超过1%,也就是每100天,将全部感染一轮。二是生存能力强。此前的经验认为,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在常温下迅速失活。管住海鲜等冷链输送环节,则可切断病毒通过环境物品传播的链条。但本轮疫情中,常温运输的蔬菜、水果表面多次检测核酸阳性。还发生过以江桥等大型果蔬批发市场为中心,向菜场等果蔬零售场所传播的聚集性疫情。这些证据表明,奥密克戎毒株常温下,在潮湿的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较长,且可能通过接触等传播。除果蔬外,毒株在快递等干燥物品表面存活时间、是否具有传染能力等值得进一步研究。有过封控单位(理论上没有外来人员接触)内部发生疫情的情况,快递等物品传递有可能是传播路径之一。三是隐匿性强。本次上海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占97%以上,即便是确诊病例,症状也大多轻微,多为一过性发热等轻症。病人自觉症状不强,主动求医愿望较低。不经过核酸检测,更无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因此,感染者难以通过传统的体温筛查、因病就医等途径发现。甚至还有密切接触者不仅没有症状,甚至多次核酸筛查均为阴性,但却将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家人等下一级密接者,这类无症状感染者甚至连核酸检测这一终极筛查手段也无法发现。
针对本轮疫情,上海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并针对实际情况做过多次调整。 初期,以精准防控为主,通过对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统称阳性人群)实施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密接、次密接者的追踪和管控,力图扑灭早期疫情,并减少对社会的扰动。比如第一例普陀区病例发生后,将石泉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列为中风险地区,对患者居住的楼栋进行封控管理。
但是,精准流调对潜在感染者的清除速率有限。全市疾控部门工作人员总数近千人,而流调队伍总数估算为300人,按照流调规范,每人每天能完成的调查案例约5个左右。也就是说,流调队伍最大工作符合约1500案例/天。流调是个相对专业化的工作,无法短期内通过培训等扩大队伍,也就无法扩充流调的规模。面对过去传染性相对较弱的德尔塔毒株,流调工作显得游刃有余。以前几次疫情为例,一般在两天内追踪密接、次密接万余人,所有的二代、三代病例均在管控人员中发现,未造成过三代以上的社区传播,更未将疫情扩散至管控区域意外。
本轮疫情来势汹汹,特别是某集中隔离内控措施不严导致的社会面扩散,迅速外溢至闵行、松江等区,彻底突破了以精准流调为主的第一道防线。
紧接着,上海加强了落实密接、次密接管控为主的第二道防线。短期内要求各区筹措了隔离用房4万余间,全市隔离用房的总数达到8万余间。但是,各区尽力挖潜,全力增加隔离房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放松硬件要求,将原本不符合规定的场所纳入隔离房间的情况。迅速扩增的隔离房间,对社区隔离点专班带来巨大压力。医护、消杀、安保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压力剧增,管理措施执行中难免出现疏漏的情况。从全市隔离点运行面上看,医护人员的配比严重不足,消杀、安保等无法落实轮休,导致了工作热情下降,消毒等措施得不到严格执行。同样,隔离点的增加,对医疗废弃物的收储、转运、处置也带来巨大压力,各隔离点医废日产日清成为一纸空文。此外,飞速增加的密接、次密接人员面临无处隔离的窘境。以次密接为例,从初期的“7+7”降格为居家7天,再到无人问津。
再后来,上海开启了切块式核酸筛查。以街道为基本单元,实行48小时两轮核酸检测。按照最初的预计,通过切块式筛查,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阳性人群。但是筛查结束后,阳性数字仍处于上升通道。分块筛查实属无耐之举,因为核酸检测的能力有限。在国家批准抗原筛查的方式后,立即又分重点和非重点区域,分别开展了核酸和抗原筛查,拟通过48小时,实现全员的筛查覆盖。核酸抗原相结合的筛查完成后,阳性数字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说明筛查的方式有效,筛查效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管控措施失灵,人群中的传播链条没有从根本上被打断。目前,上海正在进行浦东、浦西分块式全面核酸筛查,由周边省份支援,辅以抗原检测,织密筛查网络,提升筛查能力,与病毒传播竞速,实现拉网清零。
但是在筛查的组织过程中,有许多考虑不够细致周到的地方,不仅影响了筛查进度,甚至反而给病毒的传播火上浇油。比如说人员的组织,往往以小区为单位,增加了人群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流调病例显示,一对年轻人居家隔离第13天出现阳性,期间除排队核酸检测外未与任何外人有过接触。再如生活物资保障,封控方案中未提及居民的物资保障工作,导致超市、菜场、卖场出现抢购风潮,既带来聚集风险,又带来网上负面舆情的爆发。还有重点区域封控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缺少具体的执法队伍和惩戒措施,小区封而不控,沿街商铺、无业游民无人问津,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成为空想。
另外,由于长时间疲劳作战,基层疲于应对,各方面的人手都不能与大规模筛查的要求相匹配,也造成很多的混乱。比如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报告不能及时反馈;阳性复核、转运人手不足,阳性人群滞留社区,造成群众舆情;指挥体系失灵,管理手段变化不能及时传达到基层,对密接、次密接的管理变化执行不一。
除大规模封控筛查外,全市的工作重心还阳性人群的集中收治。全市建设多个集中收治点,各区建设临时转运点,目前共有集中收治床位近5万张。阳性转运、集中收治占用了大量的医疗、救助、物资保障等资源,收治点医护人员高强度工作与阳性人群旺盛精力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收治点内大量人群的聚焦也可能带来新冠病毒以外的其他疫情产生的风险。
遏制感染人数迅速上升的势头,减少对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资源的挤兑,恢复社会经济的活力,加速社会面的自我修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否则,社会保障体系崩溃,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面对凶险的形势,要采取非常的举措,改变过往的既定思路,转为战时的应对策略,迅速平息事态,提振一线士气,鼓舞市民信心。从传染病防控的角度讲,还是要从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管控传染源。合理分配核酸检测资源,重点加大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力度,提高潜在阳性人群的发现速率。据统计,每日开展核酸筛查900万人,筛查阳性最高5000人,如将后一天的阳性人群作为漏筛的对象,则该方法的灵敏度为50%左右。在与疫情赛跑的当下,50%的灵敏度显得差强人意。在封控的情况下,围绕重点区域,以街镇、小区、楼栋等为单位,逐步缩小包围圈。在发现阳性人群后,以户为单位,对同住人、同办公区域人等进行筛查。
合理设定两次核酸筛查的间隔,减少核酸检测窗口期带来的假阴性干扰。 合理使用定点收治机构等医疗资源。按照现行的分类施治策略,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分开救治。对无症状感染者,在数量特别大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可采用居家观察的策略。可以省略转运的环节,也可为感染者提供较好的修养条件。居家观察期间,可通过抗原自测的方式,了解自身病毒清除情况。连续两天抗原检测阴性,则可使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复核。
合理消杀感染者居留场所。对感染者离开的场所,按规范进行终末消毒。对感染者持续居留的场所,开展物表、环境、污水消毒,减少传染风险。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尽量降低在外活动人员的病毒携带率。新毒株的隐匿性,让原有的测温、健康码等查验措施彻底失效,对流动人员的病毒携带情况无法掌握。应当采用查验24小时或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方式,了解出入小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人员的健康信息,避免无症状感染者流动造成的病毒传播。但考虑到目前核酸检测点位和采样能力严重不足,建议合理设置采样点位,增配采样人员,提升核酸检测的可及性,减少检测带来的人员聚集风险。可以在小区、楼宇、工业园区等设立固定的检测点,采样点管理、采样人员等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大规模扩充。
强制执行佩戴口罩的要求。不仅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区域要求佩戴口罩,在室内办公甚至居家环境中,如对同处人员无确切的阴性把握,也应当佩戴口罩,尽量降低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风险。
定期开展高风险环境核酸检测。对病毒可能长时间存活的果蔬批发市场、冷链场所等,提高环境核酸监测和消杀的频次,阻断可能的物体表面接触传播路径。对疫情严重的街镇,要对街道等环境开展全面消杀。
三是保护易感者。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住院部、养老院、监所等重点场所的封闭管理,绝对避免此类场所内的感染和传播。继续执行网课等居家教学措施,尽量降低青少年儿童的感染概率。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全程接种率。维持每半年接种一次加强针的策略,对没有禁忌症的人群,均要求强制接种。发挥中医药的防病治病作用,为重点人员配发中药代茶饮等。
上海在奥密克戎发动的突袭面前略显慌乱,但是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稳住阵脚。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按照社会面清零的总体方针,依靠科学防疫的总体原则,共同打赢又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