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食方式中危害最大的是 吸食方式中
2023-04-29 23:31 ca 蜻蜓知识 浏览: 1069 作者: tiger
欢迎关注咸阳禁毒先锋
“策划药”是什么药?
对很多人来说,
“策划药”是个非常陌生的词,
甚至有人是第一次听说。
那么,
“策划药”到底是什么?
它和毒品又有什么关系呢?
壹 策划药是什么?
“策划药”,英文为“Designer Drug”,是指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目前,也将“策划药”称为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缩写为NPS)。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概念在2013年的《世界毒品问题报告》中首次被提出,因大多数也在实验室合成,也称“实验室毒品”。由于它的毒理作用比传统毒品更强、难以管控、善于伪装,使得它已成为继传统毒品、合成毒品之后的第三代毒品。
在现实生活中,“策划药”常被毒贩宣称“无害”“不成瘾”,被冠以一些极具欺骗性的名字,如“草本兴奋剂”、“研究化学品”、“合法兴奋剂”、“合法快感药”等,许多人因此而丧失了警惕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尝试这些所谓的“特制药物”。
贰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
近几年,据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和联合国有关毒品的报告,新精神活性物质被滥用的种类不断增多:截至2014年10月,会员国报告了388种。截至2015年10月,会员国报告了602种。截至2016年底,10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739种。截至2017年底,会员国报告了803种。
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以每年平均20%以上的速率增长,呈一种“爆炸式”增长势头,目前已有900多种,远远超过联合国列入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数量。目前,新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有七个类别:
★
合成大麻素类
合成大麻是一系列具有类似天然大麻作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吸食合成大麻素能产生比天然大麻更为强烈的快感,这导致合成大麻素迅速蔓延,已成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中涵盖物质种类最多、滥用也最为严重的“家族”。
该类制品多以香料、花瓣、烟草、电子烟油等形态出现,代表制品包括“小树枝”“香料”“香草烟”等。成瘾性和戒断症状类似天然大麻,长期吸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神经错乱,同时也存在致癌风险。
今年5月11日,国家禁毒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国将对合成大麻素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并新增列管氟胺酮等18种精神物质,7月1日施行。我国成为首个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国家。
★
卡西酮类
该类物质主要是卡西酮的衍生物,吸食卡西酮类物质能导致类似冰毒的兴奋作用和类似LSD的致幻作用,同时还伴有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反应。过量或长期吸食会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行为。卡西酮类物质已达上百种,多是粉末和片剂,常以“浴盐”“植物肥料”“除草剂”“研究性化学品”等名称伪装出售。
201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有几百起类似的事件发生,涉案者多为年轻人,发疯、暴力、裸奔、咬人等行为层出不穷,这些举动像极了影视作品中的“丧尸”,所以“浴盐”又有“丧尸毒品”一说。
★
氯胺酮类
我国早在2001年就对此类物质进行列管。市面上常见的是外消旋氯胺酮盐酸盐,系白色结晶粉末。使用剂量愈大、毒副作用愈显著。滥用后,吸食者会出现明显的依赖综合征、精神病性障碍,认知功能损害及躯体并发症。此外,滥用氯胺酮后性冲动较强烈,易引发不当性行为,增加性传播疾病的机会。
★
苯乙胺类
主要包括苯丙胺衍生物、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两类,前者以类似冰毒的兴奋作用为主,后者能产生强烈的致幻作用。过量或长期吸食可导致大脑损伤和精神错乱。苯乙胺类物质已达上百种,多是粉末口服,部分衍生物可吸附于类似邮票的纸片上含食。
★
芬太尼类
芬太尼类属于阿片类物质,是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药理作用与吗啡类似。目前有报道的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约60余种,我国已列管了整类芬太尼类物质,涵盖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的全部芬太尼类物质。
吸食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可导致瘙痒、恶心、呼吸抑制。由于此类物质药效较强,极少量的摄入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美国已出现上万起滥用芬太尼类物质致死的案例。
★
派嗪类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一般为苯基哌嗪或苄基哌嗪的衍生物。与冰毒、MDMA摇头丸等相比,该类物质的兴奋和致幻作用比较温和,且持续时间更长。常以聚会药物出售,多是片剂和粉末,主要通过口服吸食。
★
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植物类
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植物类,如恰特草。恰特草原产于非洲及阿拉伯半岛,主要活性成分为卡西酮,具有兴奋和轻微致幻作用,吸食方式一般是咀嚼恰特草的叶子和嫩芽,也可泡水饮用。植物类的还有卡痛叶和鼠尾草。
恰特草
卡痛叶
除此,还有色胺类、苯环己基胺类等多个类别。
叁 策划药与毒品的关系
综上,“策划药”种类繁多,均为各种各样的化学合成物质。尽管此类物质出现时间较短,成瘾性和长期生理损害有待深入研究,但其社会危害已日益显现。由于该类物质具有强烈的兴奋和致幻作用,吸食后会引起偏执、焦虑、恐慌、被害妄想等反应,由此诱发的恶性暴力案件犯罪屡有发生。
同时,由于“策划药”的制造者唯利是图,在制造的“策划药”中,其成分、纯度及剂量往往是未知的,甚至还可能掺杂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从而给滥用者带来极大伤害。
“策划药”对人类的伤害与毒品并无不同,其最大的危害性还表现在其传播过程中往往被宣传为“无害”“无成瘾性”,导致其接触者尤其是青少年丧失警惕,不以毒品为毒品,这才是它最可怕的地方。
总之,年轻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试用所谓的“合法兴奋剂”就好比是“在雷区上跳舞”,危险不言而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