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

2023-04-16 18:02  ca 蜻蜓之家  浏览: 460  作者: tiger  

雅俗共赏,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柳永是个在当时&34;俗不可耐&34;的词人,后来词变为曲,就更&34;俗&34;了,起先是因为俗士大军蜂拥而上,逼得上层的雅士不得不适应这份&34;俗&34;,后来雅俗打成一片,渐渐不分彼此了。

在并不严肃的文学环境下,宋朝的诗也走上了&34;雅俗共赏&34;的路,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宋朝的诗是&34;作诗如说话&34;,一语中的的点破了宋朝诗文的方向,宋诗的作风演变到后来以以俗为雅成为核心。

宋代大致以雅为主,从宋朝俗语&34;俗不伤雅&34;可以看出雅俗的主次之分,&34;雅俗&34;虽以&34;雅&34;为中心,但是&34;共赏&34;却是以俗人的意愿为主的,雅俗共赏在宋代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宋朝雅俗冲突与文化结构

我国的文学批判中常以&34;雅正&34;为评价标准,凡粗俗浅显的文学作品皆难逃一骂,反之则被奉为圭臬。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34;尚雅&34;观念,自儒家思想传播兴盛开来,传统文化下的文学自觉调整与适应新的文化环境,逐渐向典雅、高洁、委婉的艺术风格靠拢,努力与传统儒家文化的风格理念及价值审美相结合。

因此宋朝对于诗歌创作风格的变革,可以说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一种挑战,诗歌自千年前起源,流传到如今已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体,唐朝是诗歌最为辉煌的时期,其文化造诣已登峰造极,无朝代能出其左右。

因此宋朝的文化氛围和文学环境中充满了对唐诗的变革与改变,在宋朝以前,诗与词分别为&34;雅&34;和&34;俗&34;,彼此泾渭分明,不可逾越。

《七修类稿》卷二十二云:&34;小说起宋仁宗。宋代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34;

宋朝诗词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但是宋朝对诗词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二者一改以往变成了相互融通的局势,并以此为基准带动了宋朝的文学风气,引领了雅俗共赏的文化时尚,逐渐形成了宋朝独树一帜的文化构型。

从文体而言,宋朝的诗、词、曲都有着不错的发展,尤其是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高光的篇章,词、曲中的&34;俗&34;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以俗为雅,彰显了宋代文学的独特性。

宋代文化的独特风格打破了&34;崇雅&34;的文学审美一统天下的局势,使得文化向下层层渗透,雅俗不断交融,初步形成了中国雅俗共赏的审美观念,将文学逐步大众化,文体逐渐通俗化。

在宋朝文学作品的娱乐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雅俗转换的过程中伴随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通过解决和调和更加深刻的凝结了宋代的文学结构。

雅俗界限被打破,实质上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的

综上所述,宋代诗词由雅化俗,变繁为简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政治方面,宋代是佛、道、儒三家思想的交汇时期,以儒家为主要思想的社会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文化冲击。

在这样百花齐放的思想背景下,士大夫一边要尊孔复古,恪守礼教与欲望,一边受追求自由的欲望驱使,在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遵循雅俗的融合走向,并以此为创作依据。

其次在于宋代的社会因素,自安史之乱后,宋朝步入了一个较为繁荣富庶的和平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娱乐产业就此增多,画舫、书院、勾栏瓦舍的创建让百姓享受娱乐,物质生活的富足让娱乐产业飞速发展,供人玩乐的词曲不可避免的走向通俗易懂化,走向世俗化。

宋代长治久安,加之印刷业发达,文人墨客们不再是文学舆论导向的唯一标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拥有自己的&34;俗&34;和&34;雅&34;。

如举世闻名的风流才子柳永,他的词在当时被李清照批评的一文不值,称其为&34;词语尘下&34;,是为清高的文人所不齿的存在,但是在民间,柳永身负盛名,有着&34;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34;的巨大成就。

事实上,&34;俗&34;与&34;雅&34;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衡量罢了,没有&34;俗&34;如何能衬托出&34;雅&34;的高尚,引申为世俗与高雅,也不过是人为定义的两个词语。

&34;俗&34;与&34;雅&34;原本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雅俗共赏,更是评赏文学作品的前提。

TAG: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与,下里,巴,人的,区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蜻蜓百科-做你身边的百科发动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已有 40条评论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蜻蜓百科heme By 京ICP备11041704号-42